世界十大最坚固碉堡 世界十大最坚固的地方
一、世界十大最坚固碉堡?
1、列日要塞(比利时)
列日要塞位于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北邻荷兰边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军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咽喉。要塞周围筑有12座炮台,环形炮台群周长50余公里,炮台间隔3~6公里,部署有各种火炮400门,各炮台筑有厚度为2.5~3米的钢筋混凝土永久工事。烈日要塞是一战时期非常出名的大型要塞,但却由于时代原因,不久就被德奥的重炮打成了碎片。
2、萨姆特要塞(美国)
萨姆特要塞是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的一处石制要塞防御工事,始建于1827年,以美国独立战争英雄托马斯·萨姆特将军的姓来命名。南北战争的第一炮打响的地点就在此处要塞。萨姆特要塞是美国联邦政府在南方联邦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堡垒,南军对此要塞势在必得。南方军队在对萨姆特要塞围攻两天后,联邦守军宣布了投降。
3、兴登堡防线(德国)
"兴登堡防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西线指挥官兴登堡为防御协约国军队而构建的防御工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特点是防御性的武器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种冲锋在深壕沟、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没有多大效果。
“兴登堡防线”更直、更短、筑有更多的防御工事,当英法联军跃出壕沟发动攻击时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条防线使得协约国蒙受了四十万人的伤亡,而德国人只有二十五万人。
4、布列斯特要塞(沙皇、苏联)
布列斯特要塞是沙皇俄国和苏联的重要军事要塞。1833年开始从布列斯特城区修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部建成。苏德战争期间,苏德军队在该要塞进行过多次激战。1965年,布列斯特要塞被授予“英雄要塞”称号。
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盟国在要塞内签订了著名的布列斯特和约,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到宝贵的“喘息时机”。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德国法西斯军队开始进攻苏联,驻守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苏军浴血抵抗月余,在伟大卫国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5、马其诺防线(法国)
马奇诺防线,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二战结束后,法国先后几次重整过马奇诺防线以应不时之需。20世纪70年代以后,马奇诺防线的军事意义已丧失殆尽。法国政府通过拍卖的方式将马奇诺防线还之于民。一些工事成了旅游的景点,另一些变成了蘑菇养殖的农场,而其中的大多数则静静地埋伏在法德边境,目睹着历史的变迁。
6、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苏联)
克里米亚半岛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具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而曾被当作历代沙皇的度假地。但这个度假村却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要塞之上。同时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7、斯大林防线(苏联)
“斯大林防线”是前苏联1928-1939年耗巨资修建的绵亘千里的防御工程体系,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军事遗产。全长1200公里。从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一直到南部的黑海沿岸。防线不是一条简单的坑道,而是一个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由23个庞大的筑垒地域构成,其中包括4 000多个永备火力点,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和特殊材料做成。
是二战时期苏联为抵御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而建造的。它贯穿了整个白俄罗斯西部。它全长1200公里。
但是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国法西斯进攻时间估计严重错误,到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个要塞的工事还没有完工,许多应该放置重型火力武器的地方仍然是空空荡荡,造成一些守卫要塞的部队没有重型武器:防空部队没有高射炮,炮兵部队没有大炮,士兵们只能使用轻武器和敌人搏斗。
最终只有部分地段起到了较好作用,其余失守,并被德军穿插包围直抵莫斯科城下。
8、曼纳海姆防线(芬兰)
芬兰于1927~1939年在卡累利阿地峡构筑的筑垒配系。以当时芬兰军队总司令C.G.E.曼纳海姆的姓命名。旧译曼纳林防线。整个防线预先构筑的坚固射击工事有2000多个。苏芬战争开始之前,芬军还大量设置了地雷场,破坏了可能被苏军利用的铁路和桥梁等。
由于苏军对芬军依托曼纳海姆防线进行防御的能力估计不足,进攻准备不充分,1939 年 11月30日苏芬战争一开始,苏军就遭到较大伤亡,经过15天的艰苦战斗,才通过保障地带,被迫放弃了从行进间突破防线的企图。以后又经过近两个月的周密准备,于 1940年2月11日重新发起进攻,才突破该防线。
9、巴列夫防线(以色列)
巴列夫防线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为了长期占领西奈半岛而修筑的防线。这条防线构筑在苏伊士运河东岸,长170千米,纵深7千米,以沙堤为基础,加高至20多米。沿线构筑了20多个据点,每个据点由3-4座碉堡组成一个碉堡群,周围设有铁丝网,并埋有地雷,还配备机枪、火炮、坦克,结筑成一个强大的火力网。
在这个防御体系中,最令以军骄傲的是在运河边上构筑起的一条沙堤阵地。这条号称“沙阵”的防御阵地是以色列人的一大发明。它与陡峭的运河连成一体,平均高度约25米,重点防御地段高60多米。防线建成后,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在参谋长巴列夫陪同下亲自前来视察。巴列夫大肆吹嘘这条防线的神奇功效,鼓吹它没有半点纰漏,可谓固若金汤。达扬听后十分高兴,特别是对神奇的“沙阵”,更是赞不绝口。为表彰巴列夫的功绩,达扬当场就把这条防线命名为“巴列夫防线”。
10、长城(中国)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二、碉堡石的别名?
详细解释】:碉
diāo
(1)
(形声。从石,周声。本义:石屋)
(2)
石室〔stonechamber〕。如:碉房(石室)
(3)
碉堡〔pillbox;blockhouse〕。如:碉卡(碉堡哨卡)
碉堡
diāobǎo
三、炸碉堡的探照灯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社交、娱乐、商业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博主,掌握好写作技巧、撰写优质博文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分享一些关于写作的技巧和经验,帮助博主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 炸碉堡的探照灯是什么?
炸碉堡的探照灯,顾名思义,就是让你的博文在海量信息中“炸碉堡”,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关注。“探照灯”作为一个隐喻,意味着你需要在写作中运用一些独特的技巧和手法来吸引人眼球,增加博文的价值和影响力。
2. 有效的标题和开篇
一个吸引人的标题是吸引读者进入你的博文的关键。你可以使用一些抓人眼球的词汇,例如“独家揭秘”、“最新研究发现”等,在开篇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尽量将关键信息放在标题和开篇中,让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你博文的主要内容。
3. 适当运用互动元素
互动是博客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增加读者的参与感。你可以在博文中引入一些调查问卷、表格、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让读者积极参与其中。此外,鼓励读者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4. 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作为一名博主,你的博文需要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给读者。通过深入研究某个领域,从专业的角度分享你的观点和见解,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思考。同时,适当引用权威来源和数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增加博文的可信度。
5. 注意文章结构和布局
良好的文章结构是保证读者能够流畅阅读的重要因素。在写博文前,先进行大纲的规划,确定文章的主要段落和分部。使用段落和标题来清晰地划分内容,使用有序列表和无序列表来整理逻辑。同时,使用合适的字号、字体、颜色等元素来使文章布局更加美观、易读。
6. 保持原创和个人风格
原创内容是博客成功的秘诀之一。你可以选择一些热门话题,但是要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来进行创作,避免抄袭和复制其他人的文章。同时,发挥自己的个人风格,将个性和独特之处融入到文章中,让读者能够领略到你的风采。
7. 不断学习和提升
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技巧和写作方法,保持学习的热情。通过参加写作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和博客、与其他博主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结语
写作是一项艺术,也是一种沟通方式。作为一名博主,通过运用炸碉堡的探照灯,你能够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并且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希望以上的技巧和经验对你有所帮助,让你的博客在互联网的世界中熠熠生辉。
四、英雄事迹:董存瑞炸碉堡,感动了世界
英雄事迹:董存瑞炸碉堡,感动了世界
董存瑞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位英雄烈士,他的英勇事迹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董存瑞所做出的牺牲不仅仅是为了争取国家的解放,更是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爱和无私奉献。
董存瑞的事迹发生在1945年,当时他所在的部队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必须突破碉堡才能继续前进。然而,碉堡内的敌人密切监视着周围的动向,这使得突破任务异常困难。对于大部分士兵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对于董存瑞来说,这只是他为国家献出生命的开始。
董存瑞敢于与死亡为伍,他化身为人民的勇士,毅然决然地冲向了碉堡。他身上绑着炸药,手中握着引线,眼神中透露出对敌人的无比坚决。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碉堡内部,最终引爆了炸药,为部队创造了突破的机会。
董存瑞的英勇牺牲感动了世界。他的英雄事迹被广泛传播,成为了鼓舞人心的故事。他的事迹被写进了革命史册,成为了英雄的典范。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董存瑞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英雄的故事,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启示。他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为了正义和公平,才能拼尽全力去追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董存瑞学习,将他的事迹铭记在心,时刻保持对伟大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通过董存瑞炸碉堡的英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励和感动你,让我们一起传承董存瑞的精神,为建设美好的国家和世界而努力!
五、碉堡式建筑的原因?
碉楼主要存在于城镇和军事要塞,带有西方自身的建筑特征。我国则主要在乡村,它是受中国古代角楼和望楼启示而产生的一种乡土建筑类型,起源是传统的民族的。而五邑侨乡的碉楼的源流具备很多外来文化特征。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碉楼从材料到建筑技术、造型都是中式,多就地取材,夯土筑墙、木构架等技术广泛运用,楼体下大上小,多坡顶。而藏、羌族聚居区的碉楼楼顶采用当地常见的平顶。五邑侨乡的碉楼建筑材料多样,造型风格大量吸收了国外的建筑文化。
我国碉楼大部分与院落连接,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建筑。藏、羌族聚居区的碉楼与汉族地区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与庭院院墙或围屋土墙相连,而是独立于村中或村外。而五邑侨乡的碉楼都是单体建筑,不仅有防御功能,还有居住作用。
碉楼独特的文化魅力赋予了世界文化以丰富的内涵,有着较高的欣赏价值和保留价值。虽然大部分古碉楼已没有了原建碉顶,但仍能看出防御建筑的典型特点。虽然碉楼最初是出于防御的军事目的而建,是带有封闭、保守消极意识的历史产物,但在此基础上逐渐增添的宗教理念、人生礼仪、社会象征等民族文化内涵,使得碉楼最终成为一种民族象征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碉楼的军事意义消失了,而它的文化意义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勃发了,这也是碉楼建筑最终留存下来的文化原因。
六、暗堡和碉堡的区别?
1. 建筑形态不同:暗堡通常是建造在地下的,顶部与地面平齐,内部空间较小,通常只能容纳一到两人。而碉堡则多建在地面上,外形像一个圆锥形塔楼,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人。
2. 建造材料不同:暗堡的建造材料通常是砖、石和混凝土等,以保证坚固耐用。而碉堡则多使用混凝土和钢筋等材料,以保证抗击炮火的能力。
3. 功能不同:暗堡主要用于隐藏和伏击敌人,其作战方式多为短程刺杀和突袭。而碉堡则主要用于观察和防御,其作战方式多为远程射击和火力压制。
4. 使用场合不同:暗堡通常建造在敌我交战的前沿地带,用于突袭和奇袭。而碉堡则多建造在后方防线上,用于防御和观察。
综上所述,暗堡和碉堡在建筑形态、建造材料、功能和使用场合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是地道防御工事的一种,都具有很高的防御和作战能力。
七、类似碉堡堡的小说?
不做软饭男。
《不做软饭男》是作者碉堡堡所著作的一部幻想未来类小说,连载于晋江文学城。
故事简介: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种男人,他们不思进取,他们心肠恶毒,他们吧吃软饭当做毕生目标。系统:我们的目标是崛起!我们的目标是奋斗!当无数个灵魂被系统绑定,是发生什么。
八、碉堡的读音是什么?
碉堡【拼音】:diāo bǎo【解释】:1.用砖石或混凝土等建成的防御建筑物。【例句】:挣钱是一种能力,花钱是一种技术,我能力令人捉急,技术却碉堡。
九、碉堡是哪个民族的建筑?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它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房子外墙厚实,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在牧区随处可见的是帐篷,在农区或城镇,更多见到的是平顶碉房。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墙壁最厚处甚至达1米,大多数墙壁上面都比下面薄,整面墙呈梯形。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其外形看起来与石碉房没有多大差异,但它的厚度比石墙约薄三分之一,也没有石头墙坚固。但与石碉房一样,都是冬暖夏凉。
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在拉萨等地,我们能看到的三层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旧西藏贵族所修。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同帐篷一样,碉房也有大有小,这主要依主人家庭人口和修建住房的经济能力而定。在西藏,人们修建房屋以“柱”为单位,1“柱”相当于2米×2米的面积,碉房平面、整体形状都是方的。有些人修十几“柱”房屋,有些人只修二三“柱”房屋。大面积众多的错落有致的碉房连在一起,非常壮观。碉房层高只有2.2米至2.4米,高个子进屋,虽然一般不会碰上头,但也要时间长了才能习惯,就是一般个子比较矮小的人,也会感觉有些压抑。好在碉房楼顶都是平面的,人们只需更上一层楼即可感到心旷神怡。
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风格却各有不同,比如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户,进入院内,如同进了迷宫。而山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户外活动。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人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动,比如散步、娱乐等等。在家家户户的楼顶,四角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许多,这些高角会挂满五彩经幡。重大节日或家中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会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称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藏式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矗立在高山之巅,河谷之上,所特有的构造、材料和空间划分,无一不展现着大地理对其的影响。藏式传统建筑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之美感。
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西藏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在白色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装饰,以标识该地区信仰萨迦派。
藏族建筑传承千年,是中华建筑文化中的精粹。西藏社会的进步,使藏民居建筑得到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变,民居建筑在适应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同时,形成了各地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形式。
十、碉堡的意思是什么呢?
1、碉堡的意思:碉堡—是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多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等建成,就是“碉堡”的意思。2、碉堡的造句:碉堡……是指大战前夕,首长派出侦查员到敌人阵地侦查地形、明的和暗的碉堡火力点。
3、综上所述,就是“碉堡”的意思和造句。